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报道丨【环保公益】绿趣课堂——让城市的孩子返璞归真

本文系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原创
刊登于《环保公益》2016年第4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自然也是人的天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没有孩子会天生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城市生活对于童心的扭曲。”

——梁从诫

蛙叫,蝉鸣,溪水潺潺,花香四溢……你的儿时记忆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些与自然相关的美好片段?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们身边的自然元素在悄然减少,城市钢筋水泥中长大的孩子,与自然的接触亦越来越少。为了让孩子们在电子产品、繁忙课业及辅导班之外恢复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世界,今年三月起,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与深圳市福田小学合力打造生态环保教育基地,联同福田小学的老师和家长以“绿趣课堂”的形式探索城市孩子的自然教育。

【渐行渐远的泥土气息】

“对我们来说,重返自然、回归大地是一件健康而且必要的事情,对自然之美的沉思会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应该对大自然保持惊叹和谦逊。” ? ? ? ? ? ? ? ? ? ? ? ? ?

??——雷切尔·卡森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大家跟自然间的枢纽和联系,不知何时起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人们在繁忙的都市节奏中奔走,与自然的距离悄然拉大,那些泥土气息、花草清香亦渐行渐远。

孩童是自然之子,原应自由嬉戏于山川林野之间,与群山、田野、鸟儿、昆虫亲密交流,去探索、去感知、去创造。然而当下的城市孩子不是长期埋头于学习当中,就是周围自然环境欠缺,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自接触自然万物,对于很多动植物的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书本、电视的视觉感知,未能真正去触及、聆听和轻嗅,慢慢也就衍生出了“自然缺失症”这样的词汇。

在过去我们组织的一次“乐水行”活动中,绿源志愿者们带领社区的孩子到户外去认识河流,一路上孩子们对野外的东西表现的十分好奇和兴奋,甚至看见一只小虫都特别高兴。看着孩子充满好奇的大眼睛和脸上那纯真笑容,我们不禁思考,孩子们生长在这似乎什么都不缺的现代环境中,实则缺了些什么吧?尽管深圳有非常之多的公园,但是对于土地,孩子依旧是陌生的。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已然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策略,但是几千年以来对于脚踩大地的“基因”还保留在我们的血液当中,大人和孩子都需要亲近自然,尤其是孩子。

【当自然探索走进课堂】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爱默生

之前听闻京城有父母在考察幼儿园时,发现有幼儿园的草都是假的,深受震动,便南下移居大理。大理固然不是随便谁都能移居的,相信水泥森林再大,也还有茂盛生长的真草。自然的奇幻、曼妙与浪漫,不是没有,有时在于我们未曾找寻,或是视而不见。时下自然教育的理念已称不上新鲜,然而身边的自然教育多数以导赏认知为主,缺少持续性、深入性及常态化。于是今年3月,我们与深圳市福田小学合作,试着探索建立一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以兴趣班的模式开展环境教育,在自然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开设绿趣课堂,并对校园的可用空间进行空间改造,将科学知识的教授与校园主题空间的建设相结合,我们探索着通过土壤保育、种植、生命过程观察与体验等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在这过程中家长、老师、学生一同参与,促进三方的交流和沟通,创建校园生态文明。

在绿趣课堂的探索实践中,我们采取20-3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形成一支“学校老师+技术人员(亦称志愿者老师)+绿源专职人员或志愿者”的创新环保志愿者队伍,学校老师负责确定兴趣班的学生成员、发布上课通知、协助课堂秩序等;志愿者老师负责课程的具体教授;绿源专职人员或志愿者协助课程的设计、活动资料的收集等。此外,家长也会适当参与到课程的开展中,多方共同合作以维护教育基地的志愿者服务与执行。该创新环保志愿者伍将长期参与基地的维护及兴趣课堂的协助工作。

与知识的传统教授方式不同,针对孩子探索性与求知欲旺盛等特点,绿趣课堂的教学内容采取“课堂+田间实践”的方式开展,将环保理念和自然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当中,倡导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课堂理论和生态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环保知识、提高对生命的感悟和了解、增加与自然的接触。课堂的内容也分为不同的主题,老师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自然,从开荒整畦到认识种子,从播种到堆肥,从植物观察到收获,学生将在绿趣课堂上从土壤、水体、植物等多个方面认知自然。在生态环保教育基地里,孩子们拿着厨余堆肥,拿着锄头翻地,拿着种子培育新生命,与家长、老师一起见证和记录食物的生命周期,生态链的意义,与土地和自然逐渐发生情感。

绿趣课堂主要在校内开展,但每学期的教学中将安排一次校外课程,或到生态农场进一步体验式学习,或到深圳大鹏坝光自然学校进行野趣探索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体验自然,收获知识。

绿趣课堂联动了学生、家长、老师和志愿者,大家一起共同参与绿趣空间营造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劳作的过程促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长和老师的沟通。

【方寸空间,快乐成长】

“老师,我真的好喜欢绿趣课堂呀,在生态园里我感觉到非常非常开心!”

——一参与绿趣课堂的学生

与深圳市福田小学共同开设的绿趣课堂自今年3月起开始实践,目前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已成功结束,第二学期的课堂正在进行中,在过去大半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多方亲力打造的生态环保教育基地见证了孩子的欢声笑语与成长。

现在的生态环保教育基地原本只是福田小学里一块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用地,后来得益于校方对创新实践的注重,双方达成了共识,决定将这片园林景观用地改造为绿趣课堂的实践基地。校园空间的改造是由学生、家长和志愿者们共同参与的,起初有的孩子对于土地很排斥,觉得泥土脏兮兮,部分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去跟土地进行亲密接触。当然,也有很多孩子与土地“相见恨晚”,一来到生态园便叽叽喳喳兴奋不已,尽管当是的生态园仍处于待开荒状态。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拿起小锄头和爸爸妈妈卖力地翻土,当大家都拿着工具,脚踏大地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似乎变得微小,双手触摸土壤,汗水流过脸上,笑声穿越空气,阳光下肆意欢笑,这些美好的时刻和温暖的感觉是孩子绿趣课堂快乐成长的开始。

用废弃材料铺设路面、修筑围栏,规划多元种植区、三明治堆肥区、生态水池区、公共活动区等,整片园区的改造基本完成,农耕老师带领孩子一起探索园区里的生命。在土壤和生命的认识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引导式的提问中思考土壤的“前世今生”,以及和生命的关系;到了播种一刻,孩子们熙熙攘攘地从老师在手中领过不同植物的种子,观察、触摸然后满怀期待地种下;种子终于发芽慢慢成长,每种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也在认真记下这些植物小伙伴的成长点滴;一层树叶、一层厨余垃圾、一层咖啡渣,老师带领同学们通过三明治堆肥展开沃土计划……

绿趣课堂在开展,孩子也悄然发生了些变化。经历了播种、萌发、长出叶子、开花、结果和收获,学生了解了植物的生命历程,体验收获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所获,尝着自己种的鲜甜玉米和红薯,大家倍感喜悦。科学课本上诸如“蚯蚓”、“千足虫”的词汇对于孩子们而言已不再是冷冰冰的字眼,而是生态基地里那些曾经接触过的有温度的生命。最初那些因怕脏而不敢接触土地的孩子们经过一系列的生态环保课程后,已然爱上了泥土和植物,更有些孩子在了解到虫子会吃蔬菜,为了保护蔬菜叶子他会勇敢地亲自抓虫子,无任何的惧怕。在生态基地这方寸土地里,孩子们释放了天性,快乐地探索自然,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相处亦在进一步加深。

绿趣课堂–福田小学生态环保教育基地,在教学上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对学生的自然体验和环保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同时加强社区、学校、环保组织的联系,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感谢深圳市福田小学师生和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以及绿源众多环保志愿者的付出与努力。

让孩子回归自然,立于天地之间,在自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听闻鸟兽的叫声让身心松,与自然的亲近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

QR:  报道丨【环保公益】绿趣课堂——让城市的孩子返璞归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