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官方网站

共爱珠江 | “内生式发展与社区保护地”工作坊

目前公益界的项目工作强调公益资源持有者的主观意愿与动机,缺乏对生活、生命的哲学思考、探索,忽视了其所服务群体的“主体性”,常常影响、干扰到被服务人群的正常生活状态。

2019年7月5日-7月9日,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代表朱珠参加了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内生式发展与社区保护地”工作坊”,学习公益从业人员如何进行生命、生活层面的哲学思考、可持续发展领域近30年的思潮与问题,与参与伙伴探讨社区视角下的“社区保护地”与“内生式发展”,这是一次与NGO同仁、社区农(牧、渔等)民深度交流、探讨的机会。作为NGO或社区中个体的“我”,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独立思考。公益从业人员启发哲学层面对生命、生活的思考,工作坊特邀请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参加工作坊并分享“何为良好生活”,为工作坊参与人员开启哲学思考的大门,推动公益从业人员的自我反思,改善公益行业生态,更理性地思考和判断“何为良好公益”。

工作坊的成员包括来自基金会、社区村民代表、NGO等。丽江中心理事长邓仪老师根据自己30年的工作经历,分别介绍了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化治理以及云南三江并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经验、教训与反思。通过这30年的实践,渐渐总结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生态保护其实就是建构良好的人地关系,良好的人与人的关系,社区当地人应该成为社区发展与保护的主体,在之中要建立利益、权利的多赢分配和公共管理机制,使之可持续」。2012年起,他与伙伴们来到云南三江并流区域,启动可持续发展计划项目,透过「内生式社区发展」注重在社区自主、契约精神、民主议事以及公平程序方面的建设,来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丽江永续发展项目基本概况
丽江中心耿得安接着介绍丽江永续发展项目的基本概况。为解决社区公共管理缺失引起的乱砍滥发、当地人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资源枯竭、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脱节、生态保护的主体错位等问题,丽江中心在具体的实践中格外强调社区的主体性。例如在合作过程中,中心要求农民对于项目应有一定比例的出资、出力,提供农民出外参访的机会,回来进行分享讨论摸索项目方向,但不主动帮农民决定「社区要做什么」,充分尊重村民的自主发展与决定。社区实施了包括社区保护地、村寨银行、生态农业、社区卫生环境治理、河流流域保护地、合作社建设、传统文化与手工艺传承等项目活动,逐步探索适合社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村民代表来参加丽江中心在农村项目回顾:
为促进工作坊中的实务交流,工作坊邀请了河源村民李玉坤分享自己九年来参加丽江中心在农村中的项目的回顾。李玉坤说道:「村寨银行是村子里执行力最强的项目,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不是靠菁英。农村里的状况很复杂,得想办法平衡内部关系。
比如村子里少数人是靠砍(村民集体所有的)树得到利益,你怎么靠大多数人制衡他们?保护地设在哪里、村寨银行谁来管,是一个漫长讨论和训练的过程,主体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但至于项目为村子增加多少收入,这件事不好说,因为一个村寨银行才支持三万元,但是需要开三四个月的会议,肯定是负值。但是我们的山林确实保护起来了,没有人故意破坏了,因为我们的思想思维发生了转变,深入了人心」。而他也从自己的农民身分,肯定了农村的社会价值:「说农民傻、农民穷,这样的说法是不应该的,当外面的变动剧烈时,真正承载社区稳定的,是农村和农民,这很真实的」。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理事长邓仪老师总结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理事长邓仪老师,就内生式社区发展进行了总结:NGO需要明确服务的「界限」以确保社区主体作用的体现,充分相信社区的能力,推动社区在文化、资源、能力方面的内生,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建议与会人员通过工作坊中经验、案例的分享讨论,掌握基本的逻辑与理念,而不是简单复制工具,希望能够结合各地社区的情况推动社区的内生与自我发展。

QR:  共爱珠江 |  “内生式发展与社区保护地”工作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
上一个:
下一个: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