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潺潺 | 一职师生的社会实践课堂
4月3日 ,在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的策划和支持下,深圳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环境治理技术专业的40余名师生把课堂搬到户外,在大鹏新区开展了一次生动的校外体验课。
第一站,我们来到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这里,监测站的刘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自然学校刘老师简要介绍了该观测点的概况。作为深圳市空气检测站点之一,刘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大气自动监测室,并讲解各种大气监测设备的用途。据介绍,监测室通过监测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铅、二氧化氮、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对流层臭氧)的浓度和密度,来动态监测空气质量,同学们可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指数来了解身边大气环境情况。此外,自然学校还安装了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帮助核查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进行数据管理和不确定性分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数据支撑。在自然学校的楼顶,刘老师给大家逐一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环境监测设施,如噪声监测器、风向测定仪、全自动降水采样器、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等。如此近距离地参观各种环境监测设施,让同学们大饱眼福。
自然学校同时还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了深圳市植物标本室和昆虫标本室。昆虫标本整整齐齐地陈列在四周的橱柜上,同学们观察着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标本,有蝴蝶、蛇、蛙等等,惊叹着大自然造就了如此千奇百怪的昆虫世界。在植物标本室中,全深圳市的植物标本和信息整理形成档案,按照纲目科属整齐有序地放在档案柜里。刘老师介绍道,定期采集植物和昆虫标本,有助于动态监测深圳市的物种变化和生态环境。随后,同学们通过老师讲解深圳植物科普展览墙上的内容,认识深圳主要的濒危珍稀植物、有毒植物和入侵植物。
第二站来到属于大鹏湾水系的葵涌河上游段。溯溪徒步,同学们实地学习水环境和水文化知识,探索葵涌河文明史,了解深圳水情和该碧道建设的设计理念,以及“无痕山林”(LNT)的七大基本准则。
通过“深圳民间河长”的讲解,葵涌河流长10.9公里,其源头的山涧溪水汇入到罗屋田水库,再从水库坝下流出,流经葵涌街道,到达具有东纵精神的沙鱼涌,最后流入大鹏湾。葵涌河流域碧道是以“三潮”(文化潮、生活潮、生态潮)交汇为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准,围绕本地生物和环境,建设的一条绿色廊道。除此之外,“深圳民间河长”还介绍了始于美国的一种运动方式——LNT,旨在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并身体力行地保护与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徒步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观察周围环境,用镜头记录和谐生态之美,积极参与问答环节,共同探讨碧道建设的复合型生态治理作用,在实践学习中感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
污水如何变清流?下午,师生一行前往位于沙鱼涌的深圳水务集团葵涌水质净化厂(下称“水质净化厂”)参观学习,近距离见证污水变清水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加深对污水三级处理各个步骤的理解。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水质净化厂的张厂长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厂的概况。该厂自2013年建厂以来,采用CASS工艺,每日污水处理规模达8万立方米,作为葵涌片区唯一的水质净化厂,在河道水质提升、生活污水处理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改善周围水体环境,保护了当地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随后,张厂长为同学们详细地讲解了污水来源和污水三级处理过程,并到中控室了解工作人员日常是如何对污水处理过程作数据化管理的。
在水质净化厂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进入到水质净化厂区参观水处理设施,包括粗格栅、细格栅、过滤池、生物反应池、紫外线消毒池、污泥处理间等。水厂里还安装了中水回用系统,经过处理后的中水,输送到附近的景观、公园,同时部分会用于市政绿化和冲厕,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同学们在赞叹不已的同时,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张厂长和工程师们一一为大家答疑解惑。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许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原来课堂上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在活动最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当天社会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