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故事征文 | 读《北方的河》有感
? ? ?“我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我最喜欢的那个位置”—————题记
? ? ? ?2020年4月25日,我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于是乎不可收拾的看完了全书。当时,突发的疫情,使中国大地陷入一片“死寂”,从封城到封村再到封户,亿万人民与时间赛跑。那时候的我由于备考节奏被打乱,生活有如一截平衡木,摇摆不定。在无数个刚破晓的清晨里,时常因为迷茫于自己的内心究竟在渴望什么,变得越发焦虑不安。而正在那时,我偶然的看到了《北方的河》,字里行间蕴藉着作者张志存内心深处深沉的思想,真实、鲜活,穿透发黄书页,给予了我深沉的力量。
? ?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和震撼是很深的,虽然自己只是一个学生,未曾亲眼领略过祖国的锦绣河山。但书中所描所写的一点一滴皆让我感同身受,由灵魂深处涌起的共鸣是挡不住的。“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这是《北方的河》中最令我激动的一段独白,透过这些充满力量的文字有力的敲击着我的心脏,敲击出从心底流淌出的汁液,仿佛一条壮阔汹涌的大河正在我心间奔腾呼啸,在迷失了许久后才托起心中的绝望,重新燃烧起希望,也找回了深扎在血液里的那份壮丽的图腾。
? ? ? ?如果套用基督教中的“神”是由圣父、圣子、圣灵,也就是三个位格组成的“三位一体”这句话,那么我想,在张承志的年轻躯体里,是由奔腾流淌的河流、艰深繁重的学业,与他孤绝丰盈的诗性生命构成的。
? ? ? ?书中那个纵身跃入黄河的年轻人,在新疆大学毕业后放弃原来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考察北方河流的地理状况,决心报考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并以北方的五大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为研究对象。他在暑假前说:“我要利用这个暑假和这笔钱跑几条河流,增添感性知识。我要从新疆一直跑到黑龙江,调查北方的所有大河。临上考场前,我要狠踢一顿足球,让脑子清清醒醒。我将用我记熟的准确概念和亲自调查得来的知识轰炸那张考卷。我将调动我的看家本事,用严格的语法和讲究的修辞使这场轰炸尽善尽美。所以我一定能考上,我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我最喜欢的那个位置”。
? ? ? ?最终他做到了,带着梦想,怀着满腔热血,“他”踏入了额尔齐斯河的浩漫无际,亲眼见证到湟水的生生不息,被有着滔滔不绝之力的黄河所震撼,也曾在永定河边正视自己的迷茫,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深沉平静的声音后,明白了奔腾的河水也会变得平缓宁静,最终梦中遇见心心念念的黑龙江,窥见生命的辉煌与壮丽后,作家以一道晨曦为结尾。
? ? ? ?书中所写的每一条河流,都暗示着他遭遇的分叉十字路口,当面对是否就业与继续考研深造的选择,他勇于选择心中所想。从激情澎湃到遭遇考研的磨难、朦胧爱情的最终破灭,还有生活的窘迫、情义的考验,都曾让他内心杂乱,彷徨不安,难以安眠。他虽然有过苦难的过去,有过颓废与沮丧,曾怀疑努力和付出的意义,但是当他的身躯与北方大地燃气的烈火完全相融,精神与世界磨合后,一切仿佛新生,是北方的河给了他重生的力量,将传统与文明注入他的血液。
? ? ?“黄河,他看见黄河又燃烧起来了。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整个一条大川长峡此刻全部熔入了那片激动的火焰里,山谷里蒸腾着朦胧的气流,他看见眼前充斥着、旋转着、跳跃着、怒吼着又轻唱着的一团团通红的浓彩。这是在呼唤我呢。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这是张承志在小说《北方的河》中的句子。我想,每个人都曾经在心中流淌过一条理想的河流,这条河或许流自北方的某处崇山峻岭之中,翻滚着浪头,从层层网罗中以冲决而出之势,登险峰,游峡谷,最终一路向东奔腾着汇入大海。
本文来源于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 投稿文章,作者:赵乐溢,原题《读<北方的河>有感》
一段河长故事,记录河湖环境随城市、乡村发展的变迁,见证环境治理社会共治、共建、共享新局面的逐渐形成。每个个体记录自己经历的社会变迁、环境变迁,也是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为未来描摹此刻社会现状提供重要素材。
为纪念建党100周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反映乡村振兴战略、河长制、湖长制政策实施过程中,河湖长的新思路、新措施及新成效,凝心聚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广东省文化学会、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首届“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大赛由国地时空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赞助支持。
“国地杯——河长故事”征文大赛自1月24日在深圳宣布启动,面向全国官方/民间河湖长、写作爱好者、参与河湖治理的专家、企业员工等人群征集河长故事。截止至3月底,共计收到800多份投稿,投稿来源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江苏、陕西、河南等省份,投稿人包括民间河长、作家、学生、社工、企业员工及其他市民,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河流变化、参与河流守护的故事、河流与生活、河流相关书籍/影视读后感、民间河长口述记录、对河湖管理制度、历史的观点及乡村振兴故事等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分享本文